垂釣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像有水有魚的地方,就有垂釣之人。

垂釣江湖

筆者認識一位高人,擅使一根九尺長的飛蠅竿。魚竿末端本有一個配重,製作商的本意是為了是使竿子更趁手,但他卻把配重卸下扔了。他説,有配重了,力就亂了,根本聽不到竿頭魚線的裏,魚線反而甩不遠。他握竿與常人不同,手抓着竿子的最末端,一點竿把都不露出來。這種握法其實是大槍的握法——槍不露把,它的好處是和手臂勁路相通,這樣才能聽到竿梢的力。因此他釣魚時,只要聽着魚線的力甩鈎,腰力到竿梢輕輕一提一彈,只一個來回,一根30米的魚線就全甩了出去。

這是一位江湖奇人。在此之前,我無法想象,釣魚居然還可以這樣玩兒;也無法想象,釣魚人中有多少龍虎前輩、無名英雄,他們的種種人生過往、歡聲淚痕,如今都在一泓碧水間盡付笑談中——在某種意義上,垂釣江湖,幾乎就是個武林。

武林中有句話,叫“太極如摸魚,形意如捉蝦”。摸魚時,手要探到水裏,慢慢移動,太極推手正如摸魚一般要用手“聽”,練拳時也要有水中摸魚的勁,有這麼一點意念,才能練出功夫來。而捉蝦時,出手通常很輕快,收手的時候,手上要帶着“東西”回來,這“輕出重收”四字便是練形意拳的口訣,千金不易。而釣魚中的甩竿、遛魚,也都暗合了形意大槍和太極長拳中以柔克剛的用法。

不僅釣魚手法與武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釣魚的意境也與武術有着相通相似之處,修身、待人、處世之道無不藴含其中。

真正的武學境界和釣魚的理想境界一樣,武為止戈,釣為閒逸,皆於江湖手段中善養浩然正氣,看似打熬筋骨,實則修煉人心。真武者和真釣者都有一顆不動之心。比如過去老一輩武學泰斗收徒弟,最看重的是人品,是否正派、知禮、誠實、守信、而非鬥狠壓人、逞強好勝之徒。師傅也往往教導徒弟:“你兇,我慫;你慫,我更慫。”意為不要捲入人我是非,但凡有點時間,一心一意來練拳。就像真學者不為浮誇無意之事而虛耗光陰,真釣者不為收穫得失而破壞心中安樂。

人有一技在身,功夫日久,往往涵養身心。比如習武久了,人的性格變得沉謙和,出事低調,不僅修養德行,也增益拳道。過去一些身懷絕技的老拳師一生無名,別人捧他,他就淡淡一句,誰敢説自己會什麼呀,我就不會。在學武的人羣裏,越是那高聲吵鬧、挑釁鬥毆的,越是小嘍囉;越是虛懷若谷、隱沒江湖的,卻往往技藝超羣——這不正像那些喜歡吵吵囔囔的釣者,往往不會精研技藝,而老釣手往往不懂聲色,收穫滿筐嗎?

至於釣魚時的心境,也往往與武學相通。武者不殺,練功的時候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的自然勃發,如果造作殺心去練拳,人會陷於愚昧。而釣者若以一顆功利之心去垂釣下餌,往往會患得患失,反而失去了那份本來的美好心情,與天鬥,與魚鬥,其樂無窮,得失存乎於心。

其實,釣魚也好,習武也罷,都是獨立於天地之間,看高峯墜石,浪遏飛舟,會覺得自己渺小。任何一門技藝,達至純青之境,都是禪機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