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抽鰱鱅還是釣鰱鱅

一説到鰱子,都很自然的説成“抽鰱子”都是抽風的抽。

嗯!這樣的説法沒錯,而且還很形象,釣鰱子我們提竿時動作必須要猛、要狠,只要見到浮漂的一點點動作就臆想為鰱鱅剛剛把鈎吸進嘴邊,本着釣不上也要刮上的原則,採取虎虎生風、風馳電掣的姿勢猛抬竿,經常的不是鈎在鰱鱅嘴裏,基本上鈎的都是嘴角外面、腮、眼眶、尾巴上,所以説成抽鰱子。採用這套抽風動作,只要竿子稍硬一點抬竿速度稍快一點,釣線就在風中發出特有的美妙的嗡嗡聲,每一竿都像上大魚的樣子,心臟不好的旁觀者需要吃藥之後才能接着看熱鬧。

三抽鰱鱅還是釣鰱鱅
三抽鰱鱅還是釣鰱鱅

而我一直以為‘釣’鰱子也是可以的。

作為魚類,鰱鱅的生物進化程度遠遠低於哺乳類動物,而傳播流感的傻乎乎的哺乳動物——豬是有名的記吃不記打,所以鰱鱅就更傻了,鰱鱅更應該只要有吃的它就一直不停的吃,經常是剛跑了一條魚,馬上又有魚進窩饕餮大餐了。

我對浮漂微小的變化——基本是鰱鱅碰線產生的——經常置之不理,直等到鰱鱅把鈎吸進嘴裏、掛在肉上、煩躁或疼痛之後試圖擺脱,然後就黑漂了,然後就像釣鯽魚那樣提竿,迅捷揚腕抬臂短刺,判斷中魚了就勻力遛魚,判斷沒中魚就立即減速假裝慢慢悠悠的提竿換餌。

這樣的好處是在浮漂有動作之後起竿基本都是正口,往往都是上顎,極少出現脱口的現象,另一個好處姿態比較瀟灑從容,適合身後有女觀眾,再一個好處是抬竿頻率慢,不那麼浪費餌料,並且還能節省體力,免得魚沒釣幾條我先趴下了,額外的好處是避免了嗡嗡聲響成一片,照顧了旁觀者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