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魚情入手解析如何野釣以及要注意的事項

“魚呀,你給人除了一道天大的難題!”這是很多老釣手由衷的感歎。儘管現在的科技已經發達到能夠 破解很多自然界的難題,但是對釣魚人來説,水下的世界依然那麼神祕、那麼讓人捉摸不透。雖然魚的行為有規律,但誰都無法準確預測某一天某一時段他們在哪兒 活動,在幹什麼。同樣的季節、同樣的氣候條件,魚獲卻步着天壤之別,哪怕昨天還人歡魚躍的釣位,今天就有可能變得冷冷清清死水一般,這是再平常不過的現 象,對此,我們該是消極地聽之任之,還是主動想轍加以應對呢?答案當然是後者。誰都不甘心“空軍”,所以大多數人會採取更加主動的方式加以應對,即改變自 己,順應魚情。

對魚情保持敏感。

二龍山水庫的垂釣區設有木質大釣台,釣台距離岸邊數米遠,釣者需用長竿釣鯉魚, 窩子打得也比較遠,很少有人用短竿釣淺水。有一次,我和釣友們相鄰而釣,許久不見魚咬鈎;另一撥人也不上魚,他們有人不甘心,開始用9.5米的竿子向遠處 探索,緊接着就有入用海竿砸向了更遠處。這時,我的一個哥兒們發現距離釣台不遠的位置冒出一串氣泡,便將注意力鎖定在了那一小片水域,沒過多久,又—小串 氣泡冒出水面,魚星?他將浮標果斷下調至預估的水深,然後把鈎子盪到疑似有魚星的地方,起初浮標斜立在水中,沒一會就是一個上升!他一抖手腕,一條難得一 見的大鯿魚被拉出水面!見有魚出水,他趕緊揚了一把餌料,繼續如法炮製,清一色的1.5斤重的大鯿魚接連出水,半小時內居然連中8條,看得人眼紅心熱。釣 遠的那撥人見狀如夢初醒,紛紛效仿,但對不起,這撥魚過去了。

機會就是這樣,稍縱即逝,誰能及時捕捉到,誰就佔了先機。我常聽人抱怨:“今 天的魚真缺德,我打了那麼多窩料,魚就是不進去,偏偏在我邊上的草叢裏蹦趾,成心氣我呢吧!”我想問他:”那你為啥不釣草邊試試啊,”其實很多現象是可以 被人發現的,只是‘他們沒認識這些現象與“釣”的內在聯繫,如此一來,和送上門的魚失之交臂也就不足為奇了。由此可見,對魚情保持敏感的關鍵在於細心。 魚在水中游,他們的活動信息總能或多或少的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現象很可能真實釣魚人需要採取應該對措施的先兆信號。

調整須有針對性

有 一次,我和朋友去一個陌生的水庫垂釣,用得都是正常的釣組和釣法,可是每次魚餌剛落水時,橫躺在水面的浮標就不停的顫動,浮標翻身後情況就好了許多,但這 時鈎上的魚餌卻所剩無幾了。原來,釣點水域的中上層遊弋着數量龐大的小溪哥幼苗,他們搶食積極,遊動迅速,成功攔截和封鎖了魚餌的下落路線。對此,我的 應對辦法是使用上魚比較慢的玉米粒,這當然只是無奈之舉,肯定不是最佳應變辦法。我旁邊的大哥則用另一套辦法,他依然用面餌,使其保持比較鬆軟的狀態, 只是更換了一隻8號的深水標而已,超大的福利需要超大的配鉛,超大的配鉛能使釣組獲得更快的下落速度,以來這樣的速度,釣組能夠成功突破小溪哥的圍追堵 截。用他們的話説:“小溪哥追不上,我的魚餌就能安全到底了。”

可見,在不斷變化的魚情面前,應對的招式並非一成不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會更有效。而在眾多應對措施中,魚餌的調整尤其需要有針對性。以釣鯽魚為 例,用蚯蚓作餌幾乎百發百中,於是蚯蚓成為很多釣友的首選,尤其在春季。但蚯蚓絕非萬能餌,我家附近就有這樣一座水庫,那兒的的鯽魚只吃面餌,於是去 那兒釣鯽魚的人都在用面餌,清淡的、濃腥的、奶香的……各種味道型均可,唯獨不用蚯蚓,對此,很少有人探究其中的原因。我的一個哥兒們較真,非要研究研 究,冥思苦想後卻找不到答案。後來,他做了一個嘗試——上鈎掛霧化較好的面餌,下鈎掛蚯蚓,採用葷素兼備的用餌方式做對比試驗,試驗的結果很有趣:中魚的 幾乎都是掛蚯蚓的下鈎。既然如此,那麼兩隻鈎子同時掛蚯蚓上魚會更多吧?於是他雙“鈎掛蚯蚓,可釣了幾條後,窩子卻靜了下來,真是邪門了。事後分析,造成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鯽魚的密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單憑鈎上的兩小段蚯蚓是很難把鯽魚誘來並留住的,而霧化較好的面餌起到了打窩的作用,鯽魚進窩後就會發現 蚯蚓併吞鈎,可見蚯蚓依然是它們的最愛和首選。同時,我們還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釣鯽魚時打窩子面積不要過大,尤其是在魚兒密度很小的水庫垂釣時,窩料 最好能集中在釣點上。

有的人熱衷於蒐集餌科配方和祕製小藥,遇到魚不咬鈎的狀況就會棄用某一配方,改用下一配方,這實際是一個誤區。野釣中,魚餌的成分並非重中之重,魚餌的狀態和使用方法實則更重要,針對實際魚情合理改變魚餌的狀態和使用方法才是獲魚的關鍵。

上述案例説明一個道理.野釣水庫的用餌招式未必有多神祕、多複雜,只要投魚所好,形式和方法可以任意發揮。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未必適用於其他水庫、河流和魚種,但它作為一種靈活的用餌思路,可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判斷有章法,調釣須有度

幾 年前,我曾守釣一座水庫,對那裏的魚情瞭解得比較透徹。每次傍晚施釣,我都會卸掉全部鉛皮,讓魚餌靠自身重力在水中下落,釣中上層的翹嘴。這種釣法看起來 很不靠譜吧,有人看我這麼幹,也照葫蘆畫瓢開始釣浮,但收穫很少,因為翹嘴對移動的物體更感興趣。天黑後,我立馬重新捲起鉛皮釣底,夜光標從模糊到清晰的 過程中,肯定有鯉魚咬鈎。短短的一個多小時時間裏,我用兩種釣法成功釣獲兩種對象魚,這得益於我對這座水庫的瞭解——熟悉便是捷徑。

敏鋭地 捕捉現象,正確地判讀魚情,適當地根據魚情改變釣點、釣組、釣法、餌料甚至目標魚,往往能成就一個豐收夢——不死守即意味着別有洞天。不過凡事有度,調整 和應對也要有度。我有一位釣友,他釣魚時缺乏耐心和自信,總是一會兒使長竿,一會兒使短竿,一會兒想守大魚,一會兒又擔心“空軍”而換小鈎細線釣小魚,折 騰完竿子之後又要更換各種味型的魚餌,如此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知道日落,他把時間都浪費在“折騰”上,用在“釣”上的時間不及別人一半,“空軍”也就非法 莫屬了。很顯然,他就是“靈活無度”的典型案例。野釣既不能死板,又不能毫無章法亂弄一氣。如何恰到好處地應對是新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一般來説,新手們在遇到以下情況時可做及時調整。

第一,窩內無魚,可試探性地向更廣闊的區域搜索。

第二,使用同樣長度的竿子、同樣的魚餌,如果自己的上魚率明顯低於旁人,就要考慮釣組的靈敏度或魚餌的狀態是否出了問題。

第三,如果釣小型魚時長時間無魚上鈎,而雜魚的信號很清晰,這説明釣組的靈敏度沒問題,問題可能出在水深上,釣者可根據氣象條件和季節嘗試不同的水深。

第四,守大魚的時候,長時間沒口,感覺希望不大,死守下去沒什麼意義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更換目標魚,調整釣組試試釣小魚。

第五,標相紛亂可嘗試跑鉛,或者選擇不同的提竿時機以尋求中魚的規律。

“以不變應萬變”

應變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既是一種技能,又是可以制勝的法寶,但這並不意味着堅持自己的原有思路就是錯誤的。

有一次,我和釣友們去一座陌生水庫釣鯽魚,魚情還不錯,標相特別漂亮——先抖幾下然後問問上升,這是十拿九穩的標相,可就是不中魚,其他人也面臨同樣的困惑。對此,他們有的換鈎,有的重新開餌,還有人重新調標配鉛。我也在分析:首先,我用的是釣“麻將 鯽”的細線小鈎,搓餌也很小,綠豆粒大小,按説這樣的組合應該不會反覆出現超小鯽魚吞鈎困難的現象;其次,我用的是6.3米長竿,為了保證拋投準確,我的 配鉛略大,因此釣組相對遲鈍,但是多次呈現的漂亮標相説明大鉛並未影響信號的表達;第三,魚餌的成分和狀態也沒什麼毛病。基於這三點,我大概得出結論·要 麼是水下有數量不多的大麥穗等雜魚鬧鈎,要麼是我提竿的時機不對。於是我嘗試着提前提竿或延後提竿,以判斷有無必要進一步調整。

實踐證明,水下確實有數量不多的沙胡鱸子鬧鈎,但不足以影響到鯽魚進窩和就餌。由此可見,“以不變應萬變”的前提是對自己的釣組足夠了解,對魚情正確分析,這是至關重要的依據。

野釣的情況複雜,就像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應對特殊狀況的招式決不是一成不變那麼簡單,野釣需要靈活,同時也需要堅持,其唯一的標準就是跟着魚情走。

從魚情入手解析如何野釣以及要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