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竿後,要注意幾個重點

一、揚竿刺魚的基本問題

1、刺魚的時機

如果要精準把握揚竿時機,必須精準識別魚兒吃餌漂相,魚兒吃餌的規律為觸、啄、吸、吞,對應的漂相為不動、小動、點動、大頓,最有價值的提竿刺魚漂相是:點動(吸餌)、大頓(吞餌)。大頓漂相操作簡單中魚率高,揚竿刺魚的難點在小動(啄餌)和點動(吸餌)。啄餌時漂有小動,但餌未入口,此時揚竿刺魚基本上十竿九空,我們常説“打早了”。吸餌時漂有小點動或大點動,魚兒也可能涮餌,揚竿刺魚動作必須一瞬間完成,稍慢就可能空竿,可見把握時機的前提是能夠精準識別漂相。

揚竿後,要注意幾個重點

2、刺魚的角度

揚竿刺魚的角度分別為揚竿角度和控魚角度。相關計算數據來表明,當揚竿角度為向上30°時,3.6m和4.5m竿子的齊竿線釣組,魚鈎向上的移動距離分別為0.9m和1.3m,鈎尖足以貫穿魚兒的嘴脣,如果垂釣的水深在1.5m左右,即使刺魚出現空竿,雙鈎也不會飛出水面,形成纏竿亂線的局面。魚兒的控魚角度以45°—60°為佳,刺中之後留有15°—30°向上揚竿空間,根據個體大小調節。因魚兒個體有限,不應採取90°直立或後傾角控魚,以免魚離水面竿尖死彎,造成小魚斷竿悲劇。

3、刺魚的弧度

揚竿刺魚的弧度與角度不是一個概念,弧度是指刺魚的瞬間鉛墜的移動距離,弧度應該是越小越好。無論揚竿初始角度是否保持在30°範圍之內,都要儘量減小提竿刺魚的弧度,釣界比較統一的標準是鉛墜向上移動不超30cm。若完成小弧度刺魚,刺魚速度一定要快,瞬間腕力要足夠,這樣刺中魚之後,主線和杆子的彈性,能快速抵消了刺魚時產生的動能,魚感覺不到有牽引力,痛感也會很輕,魚才不會太驚慌,提竿稱重魚可能還在停止不動狀態,控魚過程中魚不會發生激烈的掙扎。

二、揚竿刺魚的主要問題

1、角度力度失配

一種情況是:揚竿角度大,力度也大,空竿就“飛線”,中魚就“飛魚”,新手比較多見,老手大多為誤判魚的個體,揚竿角度和力度出現失配,一是急於提魚上岸,二是誤判後加力所致。“飛線”和“飛魚”都會出現三種情況,向上飛、向後飛、向自己飛。另一種情況是:揚竿角度小,力度也小,而刺魚弧度又不夠,雖然不會“飛線”“飛魚”,但因為刺魚弧度小、力度小,再次向上揚竿控魚時,鈎尖的二次貫穿會加劇魚的疼痛感,魚會激烈掙扎造成驚窩,如遇大魚外躥二次強提有可能斷竿,這種情況老手、新手都有可能發生,老手以為是小雜魚大意了,新手還是技術不熟練的問題。

揚竿後,要注意幾個重點 第2張

2、程序銜接脱節

揚竿刺魚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一個整體過程,除了前面提及的時機、角度、弧度、方向等技術問題,還包括提魚稱重、提魚離窩和控魚摘魚環節,部分釣友對這三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關係不清晰,主要問題為:一是刺中之後不稱重,急於提魚離窩,但由於魚個體大小不明,揚竿力量和角度要麼大了,要麼小了,在轉換過程中,造成魚拚命掙扎驚擾了窩子。二是刺中之後習慣性松下竿,然後再用竿尖繃線,最後才開始揚竿,如果使用無倒刺鈎,這就給魚兒留下了吐鈎逃脱的時間和空間。三是提魚離窩之後不論個體大小,直接拉魚出水,造成魚恐慌性亂躥亂動,還沒上岸就爭脱落水。

3、持竿斜向刺魚

正常情況下,持竿小臂不動或前伸20cm,抖腕刺魚後垂直向上揚竿即可,觀察釣友的操作發現,部分釣友習慣於向左或向右斜向刺魚,還有釣友習慣於先向後拉竿,然後再揚竿刺魚,這就是習慣性動作形成的一種動力定型,糾正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的操作並非不可,但這種斜向揚竿與向正上方揚竿相比,控魚的空間由180°扇面變成了90°的圓角,縮小了控魚空間。如果為了大小兼顧而使用稍大號的內彎形長尖釣鈎,容易鈎裂魚兒兩側脣邊而跑魚,或者出現“魚口奪鈎”的情況。再者碰到鯉魚等大體型魚種,很有可能出現弓不起釣竿,形成拔河斷線的被動局面。

4、揚竿時機把握不準

野釣中經常聽到旁邊的釣友説,這一竿打早了,這竿又打晚了,連續空竿之後,心態就會發生變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有的釣友對於魚兒漂相缺乏整體的認知,不能做到精識各種漂相,分不清哪種漂相是魚在試餌,哪種是已經吸入口中,揚竿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從根本上説還有缺少經驗。另一方面習慣用過往經驗代替現實,比如在同一條河流,同一個釣點,魚兒早晨吃餌的漂相,與中午的漂相有可能出現較大的差別,但人在固有意識的支配下,很難改變揚竿的時機點,心裏明白應該怎麼做,但到了真正操作時,仍擺脱不了下意識的支配。